一、预定的教学设计 依据材料,评价梭伦改革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视的富豪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梭伦诗歌
材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权利分配(材料分 500斗 骑士级 双牛级 雇工级),意在阐明梭伦所谓的平等实质上是另一种不平等,是用财产的不平取代政治的不平等)详见岳麓版《选修一》教材第八页阅读和思考
学生回答
根据材料一反映了梭伦奉行中庸、温和的处世哲学,用妥协的办法追求斗争双方的和解,以达到公民内部的团结(事实判断)
综合回答 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教科书原话,价值判断,学生很熟悉这个妥协理论,因为我们讲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时候都提到了软弱、妥协是造成其失败的原因,已经是深入人心)
意外回答 在学习《英国制度创新时》老师说光荣革命之光荣就在于不流血,用很富智慧的方式推动了英国的历史进程,智慧就在于斗争双方的妥协,这里本上又说就是说梭伦改革不彻底性是因为他的妥协性造成,妥协是应该坚持的,还是放弃的?
得到学生的意外回答,说实话这是我在本次课没有预设的东西,但我对历史上“妥协曾经进行过思考,何不放大这个闪烁着智慧思考的问题,把他放大,于是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我说应该为这个问题提出鼓掌,于是我又做出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二、顺势利导,进行二次课堂生成的新设计 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历史上,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妥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哪些事件因为强调“斗争”而使事件走了曲折的道路?
临时设计的理由:虽然这个问题设计和本课“小课标”的具体要求看似有脱节的地方,但是和“大课标”和选修课的开设目标相符合,那就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就索性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
思想点燃了课堂,下面我列举发言中学生的精彩的观点:
1、英国在最终成功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用的是光荣革命,就是不流血的革命,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历史成果
2、美国建国后,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南方种植园主在费城开了几个月的会,最后达成了妥协,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民主制度,避免了当时的分裂。
3、美国内战结束后,林肯具有妥协精神,南方军总司令李将军被聘为华盛顿大学的校长,享受很高的待遇
(教师补充)林肯没有胜勇追穷寇,他说战争胜利后,就不再有敌人,只有亲人。
4、历史的商鞅结局很悲惨,车裂而死,这和他在变法的时候过于强硬,不和就贵族做适当的妥协有关,因秦国太子违法,被割掉鼻子……
5、孙中山在革命胜利后开创了一个在新制度建立但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武力解决政治矛盾的,迷信暴力。
——(后来得知,这是学生在我推荐的袁伟时《大国之道》那本书摘到读书笔记上的,后来受到我大大的表扬。当然这个观点是可以商榷的。)
6、有的同学还谈到现实的问题——台湾有所谓的民主制度,但看到蓝绿阵营对峙,有时候血流街头,也是中国人不知道妥协的恶劣基因还在发挥作用。
教师总结: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而要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就要有妥协精神,妥协精神应该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三、课后反思:思考无禁忌,结论可商榷,这种发散性思维方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但学生毕竟只是高中生,一些带有结论性的东西是否就可以不加甄别的接受,还是更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帮学生得到较为理性、科学的历史解释?但我看到,学生的思维真是一等待开采的金矿,在网络、电视、信息传播很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存储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零碎的、散乱的珍珠,只要我们因势利导,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交流、思考的平台,这些散乱的珍珠就会成为一个美丽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