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校区高三年级开展了“重温高考,助力最后一公里”家长征文活动,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既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有前行的力量。征文一出,引起了家长们广泛的关注,接下来,我们陆续将优秀文章在网上刊登,为2019高考,为高三学子加油助威!
我是1994年参加的高考,25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已经是已经很久远的回忆了,但许多情景却依然如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当年高考是7月的7、8、9日,一年中最热的那几天,我们要考语、数、外、物理、化学五门,每门150分,考试时间2天半。高考对当时的高中生来说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高考政策变革较大的时期,1994年,高校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还处在“定向分配”和后来的“并轨招生”之间,高考竞争远比现在激烈得多。记得当年山东的考生大约有19万多人,本科的录取人数约为2.6万,录取比例13%,而2017年山东本科的录取比例已经达到48%了。
7月7日,高考第一天,都不记得是否吃了早饭,就自己骑着平时那辆自行车前往考场,就在我们自己中学。那天,父亲只是关照一声路上注意安全,没有家长陪考,没有交警进行交通管制,总体来说,那时参加高考比较平淡,就像平时一场考试一样。和现在高考全家总动员,全城总动员的隆重简直天壤之别。去考场的路上不断的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和平时的考试一样,要放松、放松,再加上高考前一周就已经放假了,这一周的假期时间如何安排,状态如何调整没有人指导,就完全按照自己的直觉或者根据个人的简单理解去安排了,真到了高考考场上,不知道是对自己实力比较自信还是一周的放松,在考场上却真的紧张不起来了,不记得考哪一科时,快交卷的时候都快睡着了。考完最后一科,平静的走出考场,现在想来这种完全没有紧张的应试状态并没有正常发挥平时的水平,高考成绩公布了:585分,仅比当时的一本线高出了30分,比自己当时在年级和班里的排名都低了些,自己不是很满意,依稀记得好像是在班里排名第10,学到了自己选择的医学专业,却没有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最后带着些许的遗憾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想借这段往事告诉孩子们,适度的紧张与压力有益无害,能保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甚至可以激发出一些潜能。
高考对每个经历者的人生影响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公平机会,通向成功的路千万条,高考无疑是最平顺的一条,考好了理应小小得意,考差了却也无需自怨自艾。人生的路很长,高考是一个阶段的终点,更是人生新的起点,用平常心对待高考,用进取心力争赢得高考,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