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话教学”到“对话教学”
[摘要〕听话教学是传统教育中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而对话教学则适应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话教学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由对话教学所引起的学生观、教师角色、课程观、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关健词〕听话教学;对话教学;课堂教学
“听话”意指听从领导或长辈的话。它的核心是“听从”。“在家听从父母、在校听从老师、在单位听从领导”的听话教育已延续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普遍盛行。孩子听话可以减少成人管理与教育的成本,使成人的意志得到充分体现与保证。“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志之一。然而,笔者认为,“听话”教育是“尊敬师长”传统的异化,是孩子批判思维形成与独立人格培养的枷锁,是对孩子教育的简单化。
“听话教学”是指教师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全盘接受,并不得有任何异议与质疑的教学方式。听话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听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职业神圣化,古语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以教师为模仿、学习的榜样。“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不仅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还控制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这种信息单向传输方式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成为了教师的“奴仆”、书本的“奴隶”。他们不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是接受教育的“机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这种单一、呆板的局面,从而将“听话”教学发展成“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话”的本质是“交往”,它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基础。缺乏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民主与平等首先意指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仅仅是“先知者”而不是“权威者”,学生也仅仅是“后知者”,而不是身份卑微的下人。其次,民主与平等意味着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学生是有着丰富思想感情的个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而不是言听计从的“服从”。
“交往”是对话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两类活动。“教”与“学”不是对立的,而是不断容纳、吸收与反馈的活动过程。“交往”首先要求学生有真正的“话语权”,“敢思、敢疑、敢说、敢问”,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往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并且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交往也因个体面对面的交互作用而使反馈成为可能。再者,交往使师生之间的视界融合,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交往还使师生共享其精神世界,消除偏见与误会,并产生新的视野。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人广阔的思维领域。通过引导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释、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用自己的头脑生成知识,形成能力。这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我,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学生在对话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显而易见,“对话教学”正顺应了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呼吁师生共建课堂,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呼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视学生为真正的“人”,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引导学生真正建立起“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话教学”正是一种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听话教学的机械呆板的局面,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同时还使课堂因“对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观之重建。学生观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行为中的一种可显示的行为。在听话教学中,学生的头脑乃至双手、眼睛、嘴都被严重的束缚着。以至于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手、嘴及时间、空间等,意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依然没有得到解放。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的现象仍然普遍,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仍根深蒂固。学生不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而是教师业绩评比、奖金发放的表格与数据。“对话教学”则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去生成丰富的个性。
首先,“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这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因此,这意味着,在教师的心理上不仅仅要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高级的心理联系,如情感、需要等等的联系,而各种心理联系同时必然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还意味着学生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其次,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视作有发展潜能的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教师应看到学生身上潜藏的各方面的发展的极大可能性。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应有宽容、忍耐之心,应善于发掘闪光点,捕捉可取之处,扬长避短,将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再次,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学应从这些个性出发,因材施教,不仅不能扼杀个性,还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教师角色之审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更为广阔的内涵。而在听话教学中,教师是传经布道者、是权威者,学生不得不成为课堂的配角,是无声无意志的“对象”。对话教学则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其次是一个好的促进者,当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形成某种技能后,教师因善于提高要求,或变更方式,进一步促进对话或交流,让学生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学习;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心声。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与生活背景。倾听不同的心声,这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具备爱心,即使是对学习成绩最不出色的学生,也应满腔热情的、毫无偏见的倾听他们的想法、愿望,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教学目标之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实现三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话教学能促进这三大目标得以实现。而在听话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前的教育教学更偏离了“人性”,“教育”实际上成为人获得某种职业或认可的唯一手段,“功利性”是导致教育教学异化的原因之一。
而对话教学则从人性出发,符合了师生的内心愿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现实。对话教学不仅仅以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为目标,还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对话”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只有在“对话”中,学生才能尊重、理解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愿望。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是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种突破障碍的心灵接触,会赋予学生极大的自信与勇气,使得学生能超越自我,弘扬其主体性,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我们的学校也就成了真正的“乐园”。
课程观之重构。在“听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蓝本教材的附庸者。因为提供给师生的教材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允许有丝毫怀疑与不敬的。因此,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是听话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新课程的教材观,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封闭、僵化的教材格局,注重在教学中生成资源。同样,对话教学中可以用来对话的“资源”,不仅仅是教材,它更需要来源于师生生活世界的“资源”。对话教学中的课程设计要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对话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种整合使得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建过程。
教学“场境”之创设。对话教学提倡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要求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力求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和谐氛围,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与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经常鼓励、支持学生,尤其是中差生,让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这才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目标。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之更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评价之变化。“听话教学”评价的重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数量。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笔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复述能力,“死记硬背”与“题海战”往往是学生应付考试的窍门。而“对话教学”之评价重心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包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情感的丰富与变化。这种体验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因此,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的即时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是常见的评价方式。课堂上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学生无穷的力量。评价促进学习,学习获得更好的评价。显性的“获得”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隐性的“获得”必须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因此,对话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获得”,既可以检验结果,也可发现问题,找到切人点,从而对自身有更理智、清醒、负责任的认识。
“发展性评价”是对话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会终身都感到苦恼”。罗森塔尔效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与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是促进儿童认知和学业提升的“魔力”。因此“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最具人性的,最高效的评价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信任会为“发展性评价”创设积极的氛围。学生由于“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总之,对话教学不仅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上与“听话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话教学将显示出人性化教学的巨大魅力,它所倡导的民主、平等、交往、合作、互动、创造、生成,无疑是对传统教育中的“听话教学”的彻底的革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