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来到了德州一中,带着几分憧憬和几分稚气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在初为人师的这段时间里,我既体会到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鲜感,又感觉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劳累,可以说欢乐中有感悟,忙碌中有收获。
刚刚走上三尺讲台,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课,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头脑中有的只是书本上学过的一点教育理念,到我这里也只能说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想法。每天的备课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听课,然后再花一两个小时写出详细的讲稿,再把讲稿背下来力求一字不差,才敢去上课。到了课堂上也紧张得不得了,担心讲错了、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解决不了、担心掌控不了课堂节奏和气氛,甚至连讲稿上准备的几句话顺序说颠倒了都懊恼不已。
对新生活新工作的不适应使我经常失眠,这时候正是我们高一物理组的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石云彩老师、周小晶老师、马静老师、王继玲老师经常与我谈心帮助我释放压力,并且主动把他们几十年教学中探索出的方法、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我分享。一开始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课,对自己的课堂时常没有信心,马静老师就抽出时间每周都去听我的课,给我指出不足与改进方法。有时我看到周小晶老师没课,便特别不好意思地邀请她去听我的课,周老师便马上拿上听课本就来了。周老师自己的教课压力也很大,并且又当班主任,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麻烦她来指导我其实是最不好意思的,但是周老师总是那样热情以及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年轻教师,我的感动与感激都已在心中。
正是在我迷茫摸索着前进时,我们年级成立了各学科的教师发展组,侯志强老师成为了我们几个年轻教师的师傅以及发展组长,我由此开始走上迅速成长的道路。
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多的过程便是听课。我们不仅学习侯老师讲授知识的方式,还学他对课堂的组织方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气氛的掌控,有时甚至侯老师说的一句话、开的一个玩笑我们都要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下课后与侯老师一同往办公室走的路上,我们就像学生一样追着侯老师问问题,有时是咨询某个知识点或者一道题,有时是请教他为什么这样组织内容,后面几节课怎样跟进,有时则是探讨怎样传授给学生更容易接受,怎样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去。就这样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地追问,直到打了上课铃,侯老师连水都来不及喝就又匆匆忙忙地去上课了。有时我们几个年轻教师由于自己的课和侯老师的课冲突,听的是侯老师不同的节次,也就是说侯老师的几乎每堂课都有年轻老师听课,侯老师每节下了课都要被我们几个缠着问问题,但侯老师总是那样笑着耐心地为我们一一解答。渐渐地,每天的听课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走进侯老师知识丰富并且有趣的课堂也成为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每天侯老师走进教室,都能看见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早已坐在教室里等候了。
与每日的听课相匹配的钻研过程就是听课后的讨论与反思。我们发展组的四个年轻教师形成了非常好的教学研讨氛围。除了刚才提到的每次听课后一起讨论问题讨论教法,我们几个年轻教师之间几乎每节课间只要一凑到一起就抓紧时间讨论问题,交流一下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讲的,我是怎么讲的,哪种讲法更好,有时一交流就获得了好几种方法,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学生也就能获得多种做法;聊聊你的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也许正是我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醒我注意观察和强调。按照要求教师发展组每周开一次例会,其实这一次例会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远远不够,我们每天都在“开会”。只要侯老师有时间我们就坐在一起聊聊,聊学生聊教法,聊经验聊进度,从前辈那里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
有物理组的所有前辈作为坚强的后盾,又有了教师发展组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们四个年轻教师成长的非常快,都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对于日常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年轻教师,教学成绩也在持续进步。
我刚刚执教,对教材、教法、学生都不熟悉,肯定是要跟随师傅的脚步至少学习上一轮。我一开始就是半模仿式地把侯老师的课堂搬到我的班里来,常常整堂课的内容、结构以及组织方式都是完全一样的,好像备课十分轻松,就是照着侯老师组织好的内容讲就可以了。但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总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永远无法超越。我开始特别注重加入自己的思考,把侯老师的课堂内容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根据我自己的特点与理解,重新组织课堂,融合我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并以侯老师听我的课为契机研讨优点与不足。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从侯老师课堂的搬运工真正变为有思想的主宰者,发现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并且开始真正了解学生,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并且能及时适当地采取处理措施消除他们的疑惑。
我作为新教师,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迅速的成长和发展,深刻感受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我获得的不仅是物理组其他优秀前辈的指导帮助,还有年级领导的信任,所任教班级班主任及任何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也有与其他几位年轻教师之间的默契协作。在这优秀强大的教师团队中,我们物理组的几位年轻教师会一直努力,争取更长久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