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希望—我们走在改革的道路上
高二外语组 张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他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学校领导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靠先进的思想来凝聚教师,管理学校。德州一中就是这样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也在时刻学习“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摸索、体会、改进、完善。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表达权、话语权、选择权,使我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与以往讲课按教案展开不同,教师编写的学案,只需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目标、读书指导以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不必再做练习册、大量的模拟考试,学生也不必完成繁重的课后作业,只有课前的学习报告,即学习某一模块知识时,对某一类题目、某些解题方法的探析和总结,或对错题的反思。传统教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无限制地占用学生时间,不利于自主学习,学生容易成为被动的旁观者。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们学习、思考、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被老师们挤占,学生们主动参与少,以至于学习效率低,甚至厌学。改革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每天一节自主课对应一节展示课,在自主课上,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然后组内讨论。(小组是固定分好的,每组有六名成员,其中包括一名组长。学生排排坐,或对面而坐)讨论未果的问题由组长写在“互动卡”上,反馈给老师。在第二节的展示课上,教师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展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参加展示的同学越多越好,展示的问题越多越好。教师们要知道,人们的最高追求就是价值追求,展示的过程就是实现价值的过程,哪个教师这样做,哪个教师的行为就符合了学生们的学习规律,哪个教师让学生展示的好,哪个教师的课堂效益就高,哪个教师不让学生展示,哪个教师就是在压制学生,甚至是摧残学生。 课堂上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以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每小组成员自愿为同学解决他组讨论未果的问题。对各组达不成一致意见,或仍有疑惑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点播指导。
然而老师讲的是不是意味着老师的负担就被减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讲的课少了,然而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因为以往上课时,教师只要备够45分钟上课内容,再按备课内容,从头到尾地背书、念书即可。课改之后,教师们发现,自己必须具备更专业的素质,才能解答同学们有备而来的提问。要使自己成为高效课堂的驾驭者,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提高细化课标意识,吃透新课程标准的要义。同时,还要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向早读和课堂要质量,使自己的每节课都是高效课,每节高效课既是精品课,又是常态课。当学生不喜欢英语课时,不要抱怨学生的现状,而要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让自己成为高效课堂的驾驭者。
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此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倒“满堂灌”,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今天的“我要学”。发挥“自己人效应”,“合作共赢”。把学习当做私事和紧要事,即想让学生学习效果好,就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改显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教师讲课少了,课堂睡觉、开小差现象没了;学校课时减少了,教学进度加快了;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虽初见成效,但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去完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的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