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14周至17周,继一轮推门课之后,教务处组织4个听课小组,展开了第二轮推门课活动。各听课小组对老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对课堂上学习内容的设置、学习过程的实施、学习结果的反馈,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与评价,现将本轮听课情况总结如下:
本轮听课考评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较上一轮听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凸显的更加明确,很多老师能在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层次上关注“学生的学”:一、从情境设置上,针对学生认知障碍,较多的老师能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通过事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已有认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更顺利的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二从驱动任务上,很多老师能够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从知识关联角度和思维形成角度,设置“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推进课堂进程。三是从学习活动上,注重设置能让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的活动,如思考、分析、解释等关注学生自身的个体活动、研讨、探究,设计、预测等关注生生互动的小组活动、评价,追问、概括、建构模型等关注课堂生成的师生互动活动等,根据不同课堂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在互动中体现知识与技能,思路和方法、迁移与创新,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上有所进步。四在教师行为上,优秀的老师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真倾听、真对话、真指导,真评价。通过真正倾听在给学生最大尊重的同时,认真辨析学生回答中出现问题的种类,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从知识点、语言表达、方法技巧、逻辑思路等等角度给予精准点拨和深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实现提升,在交流中老师通过追问、反驳、指导、纠错、搭桥、启发、示范等认知方式评价让学生与老师间、同学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对话,通过肯定、表扬、鼓励等情感型评价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从情感动机驱动和理性思维驱动上促使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体会成功喜悦。
但听课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部分老师还是讲的过多,一言堂的情况虽然较少但仍然存在;个别老师学案没有提前批改,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宏观把控,课堂节奏紊乱,关注对象不是全体学生等现象都有出现,少数年轻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不足,教学与组织教学都存在问题,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呼应不明确,课堂语言不够精准,无效语言较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释清楚,课堂效率较低。
针对听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务处对各年级和老师们提出以下学习和教学建议:1.老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2.各学科集备课组之力针对学科特点和课型要求总结制定出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的导学案;3.关注集体备课,将资源共享资源整合落实到位;4.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5.注重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6.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督促年轻教师在专业及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上向老教师学习,提高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通过教学行为的实施,老师们都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下,以关注“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更加专业化的设计教学,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边思考边讨论,边实践边解决,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和体悟,以此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有意识的把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考量,这也正是教育目的和教学价值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