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15年11月份,德州一中组织新进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11位2015年新进教师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了教学基本功及对1121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作为一名新进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展示活动。根据教学进度,我选择了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一课作为展示内容。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本次展示课顺利完成。为了能够通过本次活动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特意在课后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将本节课记录下来。
【案例主题】
1121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目的——在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一个原则——先学后教;两种课型——自主课和互动课;一个载体——导学案)的运用。
【课堂片段】
片段一
课堂导入:
师:去过首都北京的同学都知道,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建。在这座英雄纪念碑的周围,镶嵌着八块汉白玉浮雕,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八次重大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
(课件:浮雕的图片、音乐)
生:有表明中国人民禁烟决心的虎门销烟、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金田起义、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南昌起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以及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渡江战役。
师:我们回到这一幅,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次事件?它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生: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
师: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节课就让我们重走辛亥路,从三个篇章探寻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评价其利弊得失。
片段二
合作探究一:
师: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共和构想,我们重点探究两个文件,即“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活动安排:导学案附有《同盟会宣言》原文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片段,课件展示需探究问题。时间为5分钟。1—4组同学讨论探究、合作完成“三民主义”相关问题;5—9组同学合作完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探究讨论。)
一组代表: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师:哪个小组能在详细解释一下这三大主义呢?
二组代表:三民主义分别对应《同盟会宣言》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经济上平均地权,实现家给人足。
师:非常好!在阅读文件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哪些局限性呢?
三组代表:只提出来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师: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是指汉族与满族,但是没有上升到中华民族的高度。所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明显的缺点,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也没有提出民族平等的原则。三民主义还有没有其他的局限性呢?哪个小组能补充?
四组代表:民生主义规定: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说明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我们小组认为这也是其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认真阅读了史料,并且真正的思考讨论。下面我们让5-9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
五组代表:“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六组代表:“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七组代表:《临时约法》中的 第三——六章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师:同学们还能不能从《临时约法》中看出什么原则呢?同学们看这一章: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利用国务员这个机构来限制总统权力,这是什么制度呢?
八组代表:责任内阁制。
师:非常好!责任内阁制这一原则当时是为了限制作为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同学们能不能据以上材料和原则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呢?
九组代表:《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原则,因此它是一部具有资本主义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课件总结。
片段三
合作探究二:
师:当时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新陈代谢》,将辛亥革命后的新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知识分子却看的更加深入和长远,陈独秀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只有看得到的新,还有尚未消失的旧。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中的《辛亥革命后的新与旧》,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探究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局限。
(活动安排:1—3组同学从政治角度展开探究讨论,4—6组、7—9组同学分别从经济和思想角度展开讨论。时间为5分钟。)
政治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新。但是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并不能算是完全的胜利。
师: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政治组:没有,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组:在经济领域,辛亥革命后的新是中国的工业、商业、城市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民依然没有土地,生活贫困。
师: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土地问题没有解决;民生依然凋敝。
思想组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一些封建旧思想存在残余,特别是在农村中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师生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1121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运用。在自主课上学生需完成教师编写的导学案,根据导学案做好预习。在互动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并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安排。总体来看,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由于经验较少,即使悉心准备,本节课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缺点。这些不足是我反思的重点。也是今后教学中需重视的问题。
首先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合作探究和对课堂时间的分配方面。在合作探讨、组织小组讨论这个环节,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有些学生出现疲沓的现象,积极性有所降低。在课堂时间的把握方面,整个课堂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状态。这是由于前面的几个讨论用掉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到本课收尾时,发现时间稍显不足。
其次是学生的主体性还应进一步体现。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我不敢放手。呈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已经非常明确的问题,我又画蛇添足的多重复一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以后要做到适度点拨。
最后,是导学案与课本的结合。导学案是课堂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并不意味着要脱离教材。自主课上学生要根据课本完成导学案的自主梳理。互动课上探究后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点应该知道学生标记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通过本节课,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在教学中要做到如下方面:上课前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课上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要具有逻辑性,层层深入。给学生时间,适度引导、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意识和表达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