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爱着你的爱,苦着你的苦;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师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他们玩的过程中,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可爱的缺点,不是主观故意犯错,都可以谅解。
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有唯一的面孔:诚实。真诚只能用真诚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此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
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本,由此萌生出正直——憎恶一切毁灭善良的罪恶,而与罪恶抗争,则必须有一颗机智的心。
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性思考。只有人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思想来源于激情。表面上看二者是对立的:思想带上了激情便失去了理智,激情融入了思想便趋于冷漠。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李镇西的写作体会:第一、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第二、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第三、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第四、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
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也决不是“一切听命于学生”。但“主导作用”重在“导”——开导、疏导、引导,而非“一手包办”地“领导”。
《北京青年报》一篇文章引述了某位中学生的一句话:“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需要回答的恰恰没有人回答。”
“勇于思考”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不迷信权威;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这里的我们就是有志向的我们,意味着“我们”的确比其他同龄人承担更多的使命,如果我们都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这个民族的确毫无希望可言。因此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不学习而沉溺于电子游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追逐庸俗,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没有理想,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懒惰,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这一辈子要干一番事业的!我们要在高中三年这流金岁月,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学习,通过书籍,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大师对话,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如果说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考升学率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追求的是学生成人的合格率。素质教育即“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其字典上永远没有“差生”二字。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都是绝对相等的,而且是超越一切价值,无等价可以替换的,它不可衡量,无法估价。因为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老师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也希望同学之间能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乐于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是师生平等的感情基础。
班主任应该是一个非常敏锐和细心的人。
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负担太轻。
具有中国特色的“班主任学”至今尚未能真正建立。
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是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
解放班主任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解放”,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要勇于更新教育观念;行动上的“自我解放”,就是应善于改革教育方法。
外国谚语说:“当你与傻子吵架时,旁边的观众往往分不清究竟谁是傻子。”
权威转化:想办法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新生开学讨论三问题: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既然每个人都有这个愿望,为了实现它,每个人应不应该克服自身的缺点呢?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呢?以后班级出现违纪情况,你希望班主任怎么办?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班主任怎么办?组织学生定期信任投票并进行书面评议。
启发学生自省与鼓励学生自信并不矛盾,在自信的前提下全面地自省,在自省的基础上,科学地自信。
我在班里设置图书柜,书籍、杂志的借阅由学生自己做主。
每日十问:第一、今天在家早读外语了没有?第二、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第三、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第四、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第五、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第六、今天做过闲事没有?第七、今天“过电影”没有?第八、今天计划完成没有?第九、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第十、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
造就和谐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四方面做工作:一教育全体学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二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三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到的长处,同时又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从而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四组织各种有益的有趣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自豪感和精神的充实感。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
心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心灵的尊重。
保持与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巧妙联系,选择恰当的日子发出,内容不限,平等对话。
男生智力优异发展的特色:女性长于形象思维,男性长于逻辑思维;女性听觉反应速度较快,男性视觉反应速度较快。
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怎么能说只有爱情才是最宝贵的幸福呢?
我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刚开始主要是因为我酷爱文学,我在为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自己也与学生一起共享一种身心的愉悦。到后来,我明显地感到了文学对学生心灵的感染作用,远远超过各种说教,于是有计划地长期为学生读文学作品,便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常规方法。而我的历届学生每每回忆起他们的中学时代,往往会提起我为他们朗读文学作品时那令人心潮澎湃、回肠荡气的时光。